Login

  admin@pn258.com

登录 |  注册 退出
bob·半岛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BOB半岛文脉中国 苗山侗水绘斑斓 ——民族文化弘扬创新黔东南实践

  BOB半岛文脉中国 苗山侗水绘斑斓 ——民族文化弘扬创新黔东南实践17年前,国内一知名学者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进行文化考察,曾用这句话盛赞给他带来震撼的苗族群众和苗族文化。17年后,站在新起点审视,黔东南,美丽依旧。

  这是黔东南对外宣介的深厚底气,也是对“用美丽回答一切”的高度诠释。这个有着“歌舞之州、生态之州、人文之州”之称的锦绣之地,因其美丽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目的首选地名单。

  长久以来,黔东南立足本土生态和人文资源优势,精心呵护自身的良好生态和多彩民族文化,使其在今天依然以自然、淳朴、浓郁的生态之美和人文之美回馈每一位远近客人,持续绽放别样风采。

  肇兴村依山选址、临水辟地,据侗寨族谱记载,其历史已超800年。这个美丽的村寨,坐落在青山怀抱之中,溪水潺潺,穿村而过,红花绿树,点缀其间。

  作为贵州省第一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寨,肇兴村最具特色的便是全村的数百栋干栏式建筑。重重青瓦中分布着五栋高耸独立的鼓楼,月明星稀之际、炎日熏蒸之时、刮风下雨之日,便是当地人歇脚闲谈、围坐欢歌的好场所。

  侗族群众爱唱歌,他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饭养身、歌养心。肇兴村中有大大小小数十支歌队,从每年正月开始,几乎每个月的节庆日子里,这里的群众便会身着美丽的侗族服饰,相聚于鼓楼之下,或戏台之上,你来我往,互相唱和,每次都能吸引大批围观的游客。

  山水风光秀、苗村侗寨美。像肇兴村这样以干栏式建筑和民俗文化为突出特色的传统村落在黔东南可谓星罗棋布。它们静卧在群山之中,犹如绿色海洋中的一颗颗星星,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又闻天下泉,半落黔中鸣……唐代诗人孟郊在其诗作《赠黔府王中丞楚》中摹写了贵州的山水之美。

  作为贵州重点林区的黔东南,其最耀眼的色彩便是流动在群山林海里的一抹苍翠。黔东南的林地面积占其国土面积的72%,是我国南方28个重点集体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67.98%,稳居全省第一。

  辖16个县(市)的黔东南共有户籍人口489万,其中苗、侗、水、瑶等40多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超八成。作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州,这里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寨有415个,列入中国少数民族村寨名录的有126个,数量均位居全国地州市前列。

  依山傍水,就地取材。黔东南的少数民族群众在山河间兴建了大量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干栏式建筑,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和生态文化。蜡染、刺绣、侗族大歌、侗族多耶舞、苗族鼓藏节、稻鱼共生系统……在饮食、耕作、服饰、歌舞、节庆等方面尤具特色,全州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的有56项78处。

  以民族节日为例,有着“百节之乡”之称的黔东南,可谓“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全州每年有各类节庆活动390多个,万人以上大型节庆活动120多个。芦笙节、姊妹节、鼓藏节、招龙节、萨玛节……融合了美食、服饰、歌舞等丰富元素的节庆活动被誉为黔东南各民族的精神家园。

  3月18日,在位于榕江县车江坝区的三宝侗寨,当地侗族萨玛节正在举行。数千名侗族群众汇聚在三宝侗寨的鼓楼前,依次进行祭萨玛、跳多耶舞等民俗活动,吸引了大批到场体验的游客,他们举起手机或相机,热情拍照留念。

  “‘萨玛’是侗语,‘萨’即祖母,‘玛’即大,萨玛为‘大祖母’的意思。”萨玛节总策划、榕江县车民小学校长杨亚江介绍,萨玛节是侗族现存最古老而盛大的传统节日,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是侗族群众为纪念祖先而举行的盛大祭祀活动,主要在每年农历的正月、二月上演,代代相传。

  “这些节日很有意义。”在现场拍摄的英国摄影师里奇曾多次到过中国,到过榕江,还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叫李春辉,他十分欣喜地看到当地的传统节日依然在不断延续,并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宝贵的文化形态。

  3月30日,在榕江县忠诚镇乐乡村乐乡小学旧址的一间教室内,“95后”侗族姑娘杨想妮正在教村里的十多位孩子唱侗歌。在她的指挥下,孩子们一边盯着黑板上的侗语音译歌词,一边聚精会神地放声歌唱。

  毕业于贵州大学音乐学院的杨想妮,曾经在贵阳市做了7年音乐教学和研学工作。2023年,她返回家乡榕江,与同龄伙伴王婷一起,投身于公益性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浪潮之中。她负责教歌,王婷则负责摄制视频并进行宣传推广。

  “2023年10月以来,我们利用周末时间,给村里的小孩上课,前后已经持续21周,参与学员近千人次。”杨想妮说,随着坚持学习的孩子越来越多,她和团队所获得的成就感也越来越强。

  在保护和传承文化的道路上,杨想妮的同行队伍也在壮大。近年来,针对重点保护对象非遗项目,黔东南持续开展国家级和州级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并不断推动非遗进校园。截至目前,全州现有国家级、省级、州级和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分别为48人、170人、394人和4013人;共有非遗进校园省级、州级和县级示范学校323所。

  在丹寨县卡拉村东部,坐落着一个名叫“银匠村”的“村中之村”。“银匠村”依山而建BOB半岛,占地面积50亩,共有房屋30多栋。远远望去,屋顶高低起伏;游走其中,亭台楼阁,别样新颖。

  “银匠村”的创建者、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国春说,在这个由他投资、设计、建造的小村中,游客可以体验苗族银饰锻制、蜡染、刺绣、古法造纸、鸟笼制作等多种非遗项目的设计和加工过程。

  “丹寨县拥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0项,长期以来,这些非遗项目呈现分散发展状态,技艺传承也有待深入开展。”王国春创建这个小村的目标,就是要实现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

  他邀请当地十几名非遗传承人入驻“银匠村”,优先保障村中非遗项目的研学发展和技艺传承。“90后”张义苹是一名蜡染技艺非遗传承人,带动当地数十名妇女从事蜡染制作。“入驻‘银匠村’近两年来,我为更多的学生和游客传授蜡染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拓展了自己的增收渠道。”她说。

  2023年,黔东南成功创建并被正式列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秉承“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重点对区域内的民族文化开展系统性保护工作。

  据介绍,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化和旅游部同意设立的特定区域。

  早在2015年,黔东南就将文化生态保护相关内容纳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为文化生态保护提供法规保障。在抢救、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的同时,连同其共生的生态环境一起加以保护,保持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

  “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BOB半岛,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是近些年来黔东南一以贯之的发展理念。”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中心负责人杨勇富说,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成功创建,为黔东南开展民族文化生态保护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制度与平台保障。

  在保护区建设过程中,黔东南就将境内的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划分为雷公山、云台山、月亮山三个苗族文化整体性保护区域,南侗、北侗两个侗族方言区的整体保护区域,以及清水江木商贸易文化传承路线、都柳江苗族侗族迁徙文化传承路线、舞阳河古驿道文化传承路线三个传承区域。

  以雷山县有着上千栋木质吊脚楼、居住着上千户人家的西江千户苗寨为例,该村寨以苗族文化保护为核心,在保护过程中,推动村寨与周边山水生态一体化保护,推动民族文化与村寨原住民一体化保护;在民族文化利用过程中,让村寨与旅游产业一体化开发,让原住民与村寨商业一体化开发,实现原汁原味的苗寨民俗文化保护和体验。

  如今的西江千户苗寨,凭借着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古色古香的村寨景观和异彩纷呈的苗族文化,持续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每天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国际时装周751D·PARK中央大厅内,座无虚席。可容纳400人的会场里,涌入了超过1000名观众。

  大家前来观看的是生长于贵州省黔东南凯里市湾水镇江口村的人气设计师古阿新的秋冬服装发布会。由他设计的融合黔东南少数民族银饰、刺绣图案等元素的时尚服饰,让全场观众目不暇接,连连称赞。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统的也是时尚的。我们的产品拿下了本季中国国际时装周首届‘非遗创新力’奖。”“阿新”是苗名,本名杨春林。2013年,这位苗族汉子从西安的大学毕业后,在当地开设了一家名叫“古阿新”的服装店。他坚持把苗绣技法和图案等融入现代年轻人喜欢的服饰产品,让传统苗绣焕发新生,成为热门品牌。

  多年来,阿新不仅生意越做越大,每年产品销售额达数千万元,带动数百位黔东南的苗族绣娘就业增收,还多次将自己设计的既传统又时尚的服装产品带上国内国际时装周,赢得了极大声誉,打响了黔东南的民族品牌。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多年来,黔东南引导、支持、培育和壮大民族民间工艺品企业、作坊等,同时搭建平台,推动本土企业与知名企业合作,通过企业的市场创新来引领本地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仅2023年,黔东南就支持建设了一批非遗示范工坊和体验空间,包括丹寨县国春银饰有限责任公司等11家非遗示范工坊,以及榕江县倚山人手造生活工作室等9家非遗旅游体验空间。

  “数据显示,2023年,全州纳入监测的民族民间工艺品企业102户,累计产值超过2.746亿元。”杨勇富说,在全州非遗企业、非遗工坊以及非遗工作室等的创新带动下,黔东南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不断打开新局面。

  在凯里市开怀街道龙井村的阿发纯手工刺绣坊内,“80后”负责人张小花,与十多位绣娘一起,每日不停忙碌。2022年以来,在凯里市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其工坊与坐落在上海的一家高档服装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打造纯手工限量版高定服装,张小花的工坊负责刺绣部分。

  “我们把经过创新设计的苗族刺绣图案以传统技艺绣在高定服装上,形成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张小花的工坊与这家企业合作生产了36款高定服装新品,获得的订单额累计超过了60万元,带动30多位苗侗绣娘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高定服装主要靠创新吃饭,只有持续创新,生产赢得市场的产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她颇有心得地说。

  在产品上求创新,在交流传播上出新意。近年来,黔东南持续开创民族文化交流传播新局面BOB半岛,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

  “2022年以来,在‘村BA’‘村超’等乡村体育赛事火爆‘出圈’的带动下,黔东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进一步为外界所知。”杨勇富说,“村BA”“村超”等乡村体育赛事所塑造的新模式、新平台,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新力量。

  以赛事为载体,巧妙地将侗族大歌、苗族芦笙舞、反排木鼓舞、锦鸡舞、珠郎娘美等世界级、国家级非遗项目展现在赛场上,让观众近距离感受优秀民族文化的深厚魅力。2023年,“村BA”“村超”有超过260个非遗精品节目,8万余人次的群众拉拉队现场参加“非遗秀”,推动黔东南非遗与全国非遗相结合,民族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

  “两项赛事累计吸引全网浏览量数百亿次,成为‘现象级’的文体嘉年华,有力促进了当地文体旅商的融合发展,反过来也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杨勇富说。

  数据显示,在民族文化与体育赛事的融合加持下,黔东南州旅游市场持续井喷。2023年,全州共接待游客7879.45万人次,同比增长25.7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75.82亿元,同比增长37.01%。

导航栏目

联系我们

热线电话: 400-123-2366

公司传真: +86-123-2366

电子邮箱: admin@pn258.com

公司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BOB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