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admin@pn258.com

登录 |  注册 退出
bob·半岛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BOB半岛丝绫堆绣:巧手“贴”出生活美

  BOB半岛丝绫堆绣:巧手“贴”出生活美丝绫堆绣起源于隋唐时期的洛阳宫廷补绣,因为其材料以布料居多,在民间俗称“布贴画”。它是洛阳民间巧女、刺绣能手在长期的实践中,融合民间剪纸、刺绣、壁画、国画等的特点,就地取材,以布代笔,所形成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民间装饰技艺。

  早在10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我国荆楚之地就诞生了一种把边角布料拼贴成装饰品的技艺,这就是丝绫堆绣的雏形。隋朝统一中国后,随着各种资源向都城集中,这种技艺也传入了北方。到了唐朝,它充分发展并正式成为一种独特的技艺,而且细化为两类:贴绢(以单层丝织物剪成图案平贴)和堆绫(把丝绫和其他丝织物剪贴重叠,拼成多层次的图案)。

  这一时期的洛阳作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丝织业进入繁盛时期,为丝绫堆绣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史载,当时的洛阳宫廷中有一大批丝绫堆绣艺人,专门服务于王公贵族。温庭筠的词“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就说到了该技艺。此时的丝绫堆绣用料十分讲究,大多采用软缎织锦,构图繁缛,配色华丽,深受王公贵族喜爱。上行下效,这门盛于宫廷的技艺在民间也广为流传,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朝丝织物中就有用贴绢做成的佛幡。

  随着时间流逝,如今的洛阳丝绫堆绣在传承古法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制作方法主要有布缝BOB半岛、画毛缝、贴棉、开纱、抽丝、匀针等,用料也有很大改变,多为边角旧料。

  2011年,丝绫堆绣入选我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代表性传承人、年近80岁的王耐萱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看王耐萱制作丝绫堆绣是一种享受。她在一堆边角旧料中随手一选,再借助剪刀、镊子、绣针、糨糊等剪裁、缝合、拼接,一幅精美绝伦的画作便在我们眼前呈现。

  瞧,这边几匹“骏马”驰骋在辽阔的中原大地,那边“牡丹”竞相绽放,“牡丹仙子”也飘然而来,陶醉在美景中。这些,都是王耐萱的丝绫堆绣所展示出来的。

  《八仙过海》、《龙凤斗》、《洛神》、《荷趣》她的作品内容丰富、取材广泛,自然风景、人文风貌尽收其中。

  一般来说,在丝绫堆绣的制作过程中,布缝和补花这两道工序最为繁缛:布缝,就是大面积拼贴,包括贴块、缝合、镶花和拼接;补花,就是用小面积花饰纹样点缀。创作者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质地、纹理等特质,通过剪、撕、粘等多种艺术处理方式,加以合理配色,制作出极具层次感和浮雕感的画作。画作所呈现的人物、动物、景物甚至小到一粒沙一块石、一丝风一滴雨,无不逼真而独具情趣。制作完成的作品兼具画面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美好、布局构图灵巧、想象力丰富等特点,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给人以独特感受。这可真是化腐朽为神奇!

  王耐萱的精湛技艺赢得了诸多赞誉。1995年,她在我市举办个人布贴画展,作品被观众称为“洛阳一绝”;1996年,她应邀接受多家媒体的采访,还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数年来,她的作品多次在各类书画大赛中获奖BOB半岛,先后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特级书画师。

  其实,王耐萱和丝绫堆绣的“情缘”由来已久。由于母亲和姑姑是家乡有名的丝绫堆绣高手和刺绣能手,受到熏陶的她自幼钟情美术和工艺品制作。退休后,王耐萱开始系统地学习绘画、书法等方面的知识,悉心钻研,点滴积累,于是有了10年之后的精彩绽放。王耐萱之所以始终痴迷于此,还要归于她对美的追求。

  用她的话说,和其他技艺相比较,丝绫堆绣的技巧其实不难掌握,既能废物变宝物、节能环保,又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锻炼思维,老少皆宜,关键看你能不能发现美,有没有心思留下美。

  然而,技术难度虽不高,想做好丝绫堆绣也是有讲究的。1998年,为王耐萱量身打造并在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播出的教学片《布贴艺术》以及2009年王耐萱编制完成的图书《布贴画的制作方法》,分别以影像和图文的形式详细记录了这门技艺从准备到制作完成的全部过程。

  接下来,丝绫堆绣还会以更加丰富的形式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BOB半岛。王耐萱表示,只要肯花心思发现美,人人都能成为这项文化遗产的传承者。(见习记者崔晓彧文/图)

导航栏目

联系我们

热线电话: 400-123-2366

公司传真: +86-123-2366

电子邮箱: admin@pn258.com

公司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BOB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