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admin@pn258.com

登录 |  注册 退出
bob·半岛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BOB半岛一刀一剪 熠熠生辉——走进闽派文艺精品系列报道之漳浦剪纸

  BOB半岛一刀一剪 熠熠生辉——走进闽派文艺精品系列报道之漳浦剪纸在福建东南沿海漳浦,剪纸艺术自唐朝起传承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漳浦剪纸既是漳浦千百年来民间文化的重要符号,也是海洋文明孕育的艺苑奇葩。2008年,漳浦剪纸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09年,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漳浦剪纸的特色何在?何以传承千年?又如何历久弥新?记者在与漳浦剪纸传承人、专家学者和一幅幅剪纸作品的对话中寻找答案。

  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一片“镂空艺术”的世界。“中国剪坛十把金剪刀”称号获得者、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少萍和团队带着99幅精美剪纸作品在此办展,献礼新福建10周年。

  站在剪纸作品《起飞》前,来自江苏苏州的游客吴银姬驻足良久,看入了神。“你看,这凤凰身上的绒毛,还有花朵里的花丝,居然是用剪刀剪出来的,真是太厉害了!”吴银姬和丈夫被剪纸互动教学吸引入馆,在剪纸艺人的帮助下,亲手剪了只漂亮的纸蝴蝶,又在馆中领略了福建剪纸的魅力,夫妻俩感叹:“福建之行,没白来!”

  细腻柔美的秘诀,在于“排剪”技艺。这是漳浦剪纸最独特的技艺,也是漳浦剪纸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独树一帜的标志。“所谓‘排剪’,就是将纸剪成成组成排、反复出现的线条,每根线条要像头发丝一样细腻,用来表现凤凰、公鸡、喜鹊等鸟类羽毛和花蕊等,使造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高少萍介绍。

  “排剪”技艺从何而来?漳浦县剪纸协会副会长李小燕告诉记者,剪纸最初是作为刺绣的底样,被称为“绞花”。闽南人喜欢在衣服上绣花鸟,村里负责刺绣的“花姆”进一步“升华”羽毛、花瓣等物象的细腻纤巧,从而形成独特技法。

  慢工细活,造就南派剪纸区别于北派剪纸的独特风格。北派剪纸以简洁的块面阴镂为主,塑造写意形象;南派剪纸则以繁多线条为主,构成镂空写实形象。郭沫若曾赋诗称赞:“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孕育于东南沿海的漳浦剪纸,也沿袭了南派剪纸优雅细腻的特点,以阳剪为主、阴剪为辅,在构图的连接性、技法的细腻性等方面独树一帜。一组“青花瓷”剪纸作品,将“镂空艺术”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展览作品中,一组《二十四节气》系列剪纸风格迥异,引人注目。与其他红色剪纸不同,该系列作品以黑纸为底板,套、蓝色、红色等来表现稻田、海浪、太阳,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近年来,漳浦剪纸传承人在技法和创意上不断创新,从最初只用剪刀,到融剪、刻、贴、画为一体,增强剪纸艺术的视觉冲击和造型层次感。

  “尤其是剪刀与刻刀相结合,解决了现代题材中高楼大厦的笔直流线感,更好地表现透视效果、提高创作效率,也解决了尺寸限制内容、题材等难题。”高少萍介绍,运用“剪刻结合”技法,她创作出《清明上河图》《一带一路大篇章》《漫漫 唯有奋斗》等有影响力的巨幅作品,让漳浦剪纸走向世界各个角落。

  北方称剪纸为“窗花”,而漳浦地处海滨,多有台风,聪慧的漳浦先民创造性地加以变通,将剪纸拓展至刺绣底样、礼品花、供品花等等。

  《漳浦县志》记载,宋代时就有“元夕自初十放灯至十六夜,乃已神祠家庙,或用鳌山运傀儡,张灯烛、剪采为花,备极工巧”之说,可见当时的漳浦剪纸已应用到民俗活动中。

  “漳浦人下聘礼,男方要给女方送来一箩箩的糕、饼、猪蹄、布匹等四色礼物。聘礼上面铺着一层美丽的纸花,铺在饼上的是‘大饼花’,铺在猪蹄上的是‘猪蹄花’。”高少萍介绍。明清以后,漳浦剪纸在民间广泛流传,剪纸也逐渐脱离刺绣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用于祭祀、酬神、拜佛、节庆、红白喜事等,在当地人人生重要时刻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除了功能性用途BOB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漳浦妇女还善用剪刀讲故事。漳浦濒临南海,自然灾害较多。男人出海捕鱼,妇女则在家,用手中的剪刀和纸张,或白描般地记录着耕海牧渔、市井生活、自然风光、民俗传统等闽南沿海的风土人情,或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出海平安,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新时代,虽然传统题材剪纸依然活跃于节庆、祭祀、婚丧等民俗活动中,但剪纸艺术家早已跳脱出传统题材的囿限,从对“小家”的祝福,扩大到对“大家”的祝愿。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高少萍创作了巨幅剪纸作品《漫漫 唯有奋斗》。画面中,浪花朵朵,波澜壮阔,三坊七巷、土楼、东西塔、武夷山等福建符号矗立于海浪之上,一轮红日悬挂其上,“漫漫 唯有奋斗”八个大字赫然居中,整个画面饱满而热烈。

  “是家乡的山水风光、人文风情,滋养我的灵魂,孕育我的作品。”高少萍用“五彩缤纷、多元融合”来形容闽派剪纸的艺术特色,在她看来,是福建的红色基因、绿色山水、蓝色海洋、金黄稻浪,为剪纸艺术创作者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让福建剪纸艺术在中国乃至国际的艺术舞台上都能独树一帜、熠熠生辉。这正是“闽派文艺精品”重要的生命之源。

  旧时,漳浦有“坐花姆”的习俗,姑娘成亲之前要到花姆家学习刺绣、剪纸、裁缝等女红技艺。花姆会按照传统剪纸样本剪一套赠送学徒学习BOB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在不懂如何拿笔的情况下,学徒利用灯火冒起的烟熏贴着纸样的纸张,产生复印的效果。所以,花姆赠送的样本也叫“熏样”,也是代代承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

  “坐花姆”期间,姑娘靠花姆的熏样,日复一日锤炼剪纸技艺。其中佼佼者,会成为新一代的花姆。母传女,婆传媳,一刀一剪,薪火相传。

  漳浦有4位“神剪花姆”——陈金、林桃、黄素、陈匏来,她们留下了许多生动精美的剪纸作品,深刻塑造了漳浦剪纸的风格。

  黄素和陈金为写实派,她们吸收借鉴了传统刺绣“绞花”的表现手法,将排剪技法推向极致。例如,黄素为十里八乡的村民剪“大饼花”“双喜花”“五牲花”中,就运用了大量排剪手法,图案精巧细腻,她创作的《老鼠娶亲》《斗鸡》等情景剪纸,也因排剪技法而更加活灵活现。

  林桃和陈匏来为写意派,她们开启了漳浦剪纸艺术构图奇巧、稚拙抽象的写意之风。在林桃的剪纸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作品与实物比例明显失调的夸张手法,充满作者的“自意识”。例如,她的作品《丰收》呈现出这样的画面:波涛之上,两位渔民立于舟中,一人拉帆,一人抓着鱼。水下,几条比人物还大的鱼翻滚跃动着。因其作品有浓烈的原始趣味和稚拙美感,丰富了中国民间剪纸的流派风格,林桃也被誉为“中国民间毕加索”。

  上世纪50年代,国家制定扶持手工业政策,民间手工艺人受到鼓舞,剪纸艺术也焕发新生。漳浦文化馆的工作者下到各镇调查,挨家挨户搜集民间剪纸并分类归档,漳浦的四位“神剪花姆”就是在这时被发掘的。原本只在乡野衍传的民间剪纸,开始以艺术品进入展览馆等大雅之堂。1956年,福建省举办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为剪纸艺术开辟了展示空间。1959年,漳浦文化部门举办了为期一年的剪纸新秀培训班,培养出陈秋日、高秋云、吴碧娜等一批剪纸新秀,编印了《漳浦剪纸集》,选送了一批优秀作品参加地区、省市,乃至全国性的美术工艺作品展览。此后,漳浦剪纸的保护和传承力度不断加大,剪纸登上省级、国家级、世界级艺术舞台,获誉无数,蜚声遐迩。1993年,漳浦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的称号。

  在老一辈剪纸艺人的艺术滋养下,漳浦民间剪纸创作队伍不断壮大,涌现出陈秋日BOB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高少萍、卢淑蓉、游雪美等一批新锐。目前,全县共有剪纸从艺人员400多人、剪纸传习所10个、传承保护示范点22个,通过“非遗进校园”、义务教学等方式,培养出一批批剪纸新秀和上万名剪纸爱好者。

  “我的母亲是当地的戏曲表演艺术家。我受母亲启发,将民间剪纸结合舞台艺术,边唱边剪,更生动具象地展现我们漳浦剪纸。”2023年春节期间,高少萍团队带着漳浦剪纸亮相中央11套戏曲频道《一鸣惊人》栏目,伴着一曲《剪纸谣》结束,剪纸艺术家现场剪出4幅满载新春祝福的吉祥作品,让全国观众一览漳浦剪纸风采。

  “我是学油画出身,我倾向于把剪纸当成一种美术创作。”“90后”漳浦剪纸传承人黄际宇将剪纸和油画、竹编、文创、时装等艺术结合,提升剪纸视觉冲击力的同时,拓展传统剪纸的艺术承载空间,颇受年轻人喜欢。2023年,在厦门大学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日”文化节活动上,他将剪纸做成云肩、披肩、团扇、耳饰、头饰、裙子……中外学生“穿”着剪纸在舞台上走秀,秀出非遗惊艳魅力。

  “今天我们要剪的是大象。在动手之前,请大家先跟我一起阅读《大象的耳朵》……所有动物的耳朵都是竖着的,唯独大象是耷拉下来的。但当它模仿其他动物竖起耳朵时,经常有小飞虫飞进它的耳朵……”

  在黄际宇看来,剪纸不仅是手艺,还是创作者思想、创意的表现。“一个人剪纸能否剪好,是由他内在的东西决定的。没有审美、没有思想的人,是剪不好纸的。”因此,他在剪纸课程中,注入讲解传统故事、寓言故事,启发学生的审美和思考:学习剪人物,就先阅读《田螺姑娘》,激发勤劳、善良、勇敢的品质;学习阴阳剪法,就先读席慕蓉的《贝壳》,感悟一枚贝壳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和期待;学剪螃蟹,就先阅读《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螃蟹咏》,思考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不同代际传承人的守正创新,像点点星火汇聚,让漳浦剪纸熠熠生辉。游金美创立了立体剪纸,让平面剪纸立起来,收放自如,便于收藏,还将立体剪纸植入幼儿手工教具的制作,在传承的同时开发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卢淑蓉把剪纸元素融入手机壳、手袋、茶具、文化衫,为传统手艺拓展新领域……“剪纸+N”,让传统艺术保持蓬勃生命力。

  “在追求个性与时尚消费的当下,剪纸的载体不仅仅是纸,还是‘X’。”作为一名教师,同为漳浦剪纸传承人的李小燕深有感触,融入现代审美观念,与人们日常生活使用紧密结合,是漳浦剪纸“文艺复兴”的密码。

  2008年6月7日,漳浦剪纸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次年9月,作为中国剪纸的组成部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漳浦剪纸何以在中国民间剪纸中大放异彩?对此,记者采访了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刘丽。她认为,漳浦剪纸主要有以下突出特征:

  一是彰显海洋文化。中国剪纸产生于农耕文明时代,民俗文化是孕育剪纸的沃土,漳浦位于东南沿海,自古以耕海牧渔为生,男人出海捕鱼,有“行船走马三分命”的说法。剪纸作为女红之一,常用作祈求渔获丰收、风调雨顺、出海平安的载体,海洋文化在漳浦剪纸艺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是纹样不断演进。旧时,漳浦剪纸初学者一般以“坐花姆”的形式习艺,依照一定的摹本运剪,在邻里、家族间世代相传,一个纹样从甲地到乙地,以“离谱”或“脱谱”的形式,创造出新的纹样。技艺高超的艺人,不参考样本,也能得心应手地剪出新花样来,如“四大花姆”陈金、林桃、黄素、陈匏来。每件作品再经过几代人的演进改良,千剪百炼,越来越好。

  三是题材多元化。举凡天上人间,无所不有,吉祥图案、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图腾崇拜,与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等民俗紧密结合,因漳浦面临大海,物产丰富,民风质朴,取材多与海洋相关,并由此形成了漳浦剪纸的独特风格,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独树一帜。

  四是价值模式衍变。漳浦剪纸与其他民间艺术一样,不属于纯艺术,是渔民在征服自然、改善环境的过程中,自发创造以满足生活需要的生活艺术、实用艺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演进,漳浦剪纸从朴素的实用价值、民俗价值,逐渐转向以审美功能为主的艺术创造,剪纸技艺发展出多种可能性,一度成为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传播漳浦民俗、信仰、风俗仍是其创作核心。

导航栏目

联系我们

热线电话: 400-123-2366

公司传真: +86-123-2366

电子邮箱: admin@pn258.com

公司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BOB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